-
成语故事邯郸学步
“燕国有位少年从小就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,有人告诉他邯郸人走路特别好看,于是他就去邯郸学习走路,可是他学下这个学下那个,到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,只好爬回去”。...
掩耳盗铃的故事
“春秋时期,有个小偷想偷一口大钟,可是钟又大又重,他就想了一个办法:把钟敲碎。但是一敲钟就会发出声音,所以他把自己的耳朵堵上,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。结果当然是被人们发现了,因为他堵的是自己的耳朵呀”...
狼狈不堪的故事
“晋朝时,有个叫李密的人。他品德文采都很好,皇帝很欣赏他想召他做官。而李密从小没有父母由祖母抚养长大,因此李密给皇帝写了一封信,说明自己的情况,想伺候祖母终老,又不敢违背皇帝的旨意,表示进退两难。”...
不可多得的故事
“东汉末年,有个叫祢衡的著名文学家,他博学多才,善于论辩。当时的名士非常欣赏他,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不可多得的人才”。...
一毛不拔的故事
“战国时期,思想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,而扬子取为我,即使是拔一根毛发就能拯救天下,也不愿意去做。于是后人以一毛不拔比喻非常吝啬自私。”...
一衣带水的故事
“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,实现富国强民。在长江南岸的陈朝后却十分荒淫。隋文帝说:我是天下者的父母,不能因为一条想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,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。于是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,俘获陈后主,灭了陈朝。”...
力不从心的故事
“东汉时期,班超率领几十个人现使西域,屡建奇功。在西域的第二十七个年头里,班超身体衰弱,私家心切,于是写信给皇上表示自己随有心效国,但是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。”...
比肩接踵的故事
“楚灵王想戏弄晏婴,故意说齐国是不是没有其他人了。晏婴大声道,齐国的人多的在街上走路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的,只不过那些优秀的人都派到优秀的国家去了而已。”...
百尺竿头的故事
”宋朝时有位高僧叫景岑,他佛学造诣高深,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。一日他与一名僧人探讨十方世界,并出示一偈贴,指着上面一段文字念到: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,尚需要更进一步,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。“...
上行下效的故事
”春秋时,齐景公自宰相晏婴死后,再也找不到人当面指出他的过失,心中很苦闷。一日他的臣子弘章告诉他,国王喜欢什么,群臣就会怎么做。齐景公听后觉得弘章的话很有道理,决定什么事都先从自身做起。“...
暗渡陈仓的典故(2)
“秦朝被推翻的时候,项羽、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,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,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。。。。。”...
悬梁刺股的典故
“古时候人们勤奋好学,每天不停地读书。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,就把头发绑在房梁上,或者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。”...
指鹿为马的故事
“秦朝有个大臣赵高想篡夺皇位,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试探自己在大臣心中的地位。在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,然后说这是一匹马。在朝堂上反对他的说法的人,后来都被他杀死了。”...
毛遂自荐的故事
“公元前257年,秦军包围了赵国,赵王派二十个勇士到楚国去请求援兵。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,后来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就推荐了自己。。。。”...
朝三暮四的故事
“宋国有个养猴的老人,因为经济不充裕,必须要节制猴子的口粮,于是他与猴子商量每天早上吃三颗,晚上吃四颗。可是猴子们不愿意。于是他换过来说早上吃四颗,晚上吃三颗。猴子们一天早上的加了一颗,于是都同意了。”...
一目十行的故事
“南朝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萧纲,从小聪明伶俐,到六岁已经会写文章了。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,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,阅读能力越来越强,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,而且记忆力超强。”...
鞭长莫及的故事
“鲁宣公十四年,宋国扣押了出国的使者,于是楚国派兵攻打,宋国派兵想晋国求援,晋国大夫伯宗说:楚国强盛,我们晋国虽然强大,但不能和楚相争于是拒绝出兵,几个月后宋国求和,楚国带走了宋国大夫华元做人质。”...
刮目相看的故事
“东吴吕蒙,骁勇善战,二十岁就成为了名将。但是由于出身贫贱,没读多少书。后来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,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。后来别人见到他发现他的学识和谋略日渐精进,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。”...
沉鱼落雁的成语故事
“古时候,有两个美人,鱼儿看到她们会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,大雁看到她们忘记扇动翅膀。。。”...
庸人自扰的故事
“唐睿宗时,有个叫陆象先的人,他为人宽厚,才学很高。在出任益州剑南道按察使期间,对百姓下属都十分仁慈,他说没有什么难事 是解决不了的,只是一些平庸无能之辈不会处理罢了。”...